一款 AI 會議軟件怎么做到小而美
進入 AI 時代,除了飛書和釘釘全面融入智能化,協同辦公賽道很長一段時間并沒有什么現象級的玩家出現,但最近有一款在國內比較冷門的 AI 會議軟件,它的表現卻非常亮眼:
它叫 Otter,過去一年里,其收入增長了 18 倍,新客戶數量增加了近 20 倍,同時在 40 多個國家或地區的 MAU 也增加了 12 倍。
更讓人驚訝的是,僅在過去一個季度內,Otter 就成功吸引了 50 萬新用戶,成了名副其實增長最快的 AI 會議產品。
在 AI 產品圈,相較于還在糾結怎樣設置付費規則、在功能加法比賽里內卷的同類產品而言,Otter 的極簡風格顯得非常舒適。它的增長也的確是個了不起的事件,從付費服務上看,Otter 的收入情況比大部分辦公用品更健康,增長的趨勢也比國內的一眾同類更加穩定。
01
關于 Otter
早在 2020 年,國內就有媒體報道,疫情期間的居家辦公需求,帶火了好幾家主打協同辦公服務的公司,其中有Otter。
據了解,自 2019 年底以來,Otter 的年營收增長率在不到四個月的時間里增長了一倍,等到次年 4 月份,轉錄次數超過了 7500 萬次,比以往翻了 5 倍,一躍成了訪問量最多的辦公軟件之一。

不過嚴格意義上,Otter 并不是一個開會軟件,而是一個文本轉錄的工具。具體的使用方法如下:
登陸后主頁右下角有個話筒圖標,準備好音頻文件,在點擊話筒的同時打開音頻文件,轉錄就會開始;在轉錄好的文檔里,用戶可以自行插入圖片或進行小組合作。
Otter 的定價策略同樣簡單。免費版有每月 300 分鐘語音轉錄機會,視頻文件也能轉,每名用戶有三次免費視頻轉錄機會。后續如果升級套餐,每月付費不到 10 美元就能獲得一個月 100 小時的轉錄時長,相比 Copilot 360 美元的年費,Otter 的商業版 pro 可以按每月 20 美金付費,剩下的就是企業定制。

Otter 的用戶口碑不錯,原因是產品簡潔好用,轉錄速度快,準確率高。
可以想象這樣一個場景,用戶一邊用 會議軟件開會,另一邊開啟 Otter 對會議進行實時轉錄和記錄,他們可以從 會議軟件窗口的 LIVE 菜單打開實時翻譯功能,獲得會議筆記,同時在 會議軟件的移動端也可以使用 Otter 的現場錄音。
但在國內,開一場會,同時使用兩個工具的場景并不多見,因為大部分的協同辦公工具,或是一些垂直的會議產品都具備開會 + 轉錄的雙重功能;
而在一款產品內以插件的形式出現另一款產品,且沒有替代選項的場景,也不多見,因為大部分產品都集齊了自有的生態功能全家桶,即使有開放平臺,有開發者工具,也意味著要實現某項具體的功能,是有很多備選項的。
這可能就是老生常談的國內軟件通病,小而美的活不下去,大而全的越長越一樣。大廠的產品確實好用,但實際上并不是利于小科技公司的創業氛圍。
回到 Otter 這家公司,它背后的 AI Sense 在 2016 年由 Sam Liang(梁松)創辦。創始人是典型的硅谷精英,公開信息顯示,梁松斯坦福畢業,2006 年負責過谷歌地圖的定位服務,之后給 iPhone 的定位項目搭建了架構,寫了第一行代碼,因此被喬布斯賞識。梁松的第一家創業公司也是主打區域定位,后來被高德地圖收購,現在歸屬阿里。
AI Sense 創立之后,憑借名人的朋友圈法則,才過一年就狂攬了千萬美金的 A 輪融資,包括維港投資領投,橋水基金、Draper Associates 等知名機構。2020 年火了之后,有更多的資本參與進來,比如融和基金、GGV、哈里斯巴頓等等。有意思的是,和國內不太一樣,其中參投入局的并沒有谷歌、微軟這類大公司的身影。
02
功能的邊界感 = 產品的自律
" 放到今天,Otter 依然具備想象力。" 有人這么評價,Otter 的定位不是一個 Copilot,而是一個 Autopilot。這個說法很有意思,可以延伸到對 AI 產品的看法上。
毫無疑問,Copilot 是微軟的 AI 核心產品,核心功能是提供智能化的輔助和協助??梢岳斫鉃橐环N由 AI 提供支持的數字助理,旨在為用戶提供一系列任務和活動的個性化協助。
而 Autopilot 則是一個專門針對自動駕駛領域的產品,其核心功能是提供自動輔助駕駛的能力,它可以自動判斷路況、控制車速、保持車距、自動變道等,這些功能都是圍繞著自動駕駛這一核心的目標來設計和實現的。
因此,從產品功能性質上看,Copilot 主要側重于提供智能化的輔助和協助,幫助用戶更高效地完成各種任務;而 "Autopilot" 則意味著要專注實現某個具體的功能。
換句話說,Otter 對自己的能力象限有著清晰的邊界感,它并不要成為像 Copilot 那樣的全能知識型助手,而是要做一個深耕談話轉錄、解決實際問題的實用管家。
從官網上也能看出來,Otter 整體的產品思路非常簡潔。在解決方案里,涉及到行業的大項只有四類,商業用途、銷售、教育、媒體;提到所有的方案優勢都圍繞通過會議轉錄,從而達到高效、簡化工作流程展開,具體的功能上差別并不大。
最近的消息,AI 風頭正盛,Otter 也沒有落后。其實它原本就是一個 AI 技術驅動的產品,前不久又推出了 Meeting GenAI 的一系列新的 AI 工具,包括一個 AI 聊天機器人,可以查詢過去的會議信息;一個團隊可以使用的群聊功能;以及一個提供簡潔的對話、會議概要的功能。

雖然不用花錢就能使用基本的功能,不過 Otter 的新功能依然主要是為了在商務辦公的環境下使用,并且作為差異服務給 Microsoft Teams 、Google Meet 提供 AI 功能的補充:
OtterPilot 自動加入會議來錄制音頻、寫筆記、捕獲幻燈片并生成包含操作項的摘要。在所有會議中使用 Otter AI Chat 來獲取答案、生成電子郵件和狀態更新等內容以及與隊友聊天。
梁松表示,這些功能來源于自己平時的工作需求,有時候他每周甚至要開 30 多場會,甚至有重合,這時候他就想要有個助手 OtterPilot 能夠幫他參會、劃重點、做紀要。你甚至可以針對性地問 OtterPilot 一些針對性的問題,比如 " 今天 CMO 說了什么?"
"Otter 的確不是首個提供 AI 會議助手的產品 ",梁松大方承認,類似的功能微軟、Zoom 也都有,那么 otter 為什么能被用戶堅定選擇?他把原因歸結為幾點:Otter 的版本更強大、更全面。可以查詢整個會議歷史,而不僅僅是正在回顧的那場會議。
另外很有意思的是,Otter 的 AI 助手并不像現在大多數產品那樣,必須在一個固定的對話框里對話,你甚至可以在任意個群聊里調用它,OtterPilot 就像是一個真人伙伴一樣參與到每場對話中,比方說,你在和別人聊天時,可以隨時暫停下來問 Otter 一些問題。
按照這樣的功能邏輯,未來 Otter 的 AI 助手是能夠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對話中的。
到這里,其實能夠對 Otter 的市場歡迎度有個稍微深入的認知,除了產品好用之外,它的合作方微軟、谷歌、Zoom 基本都是剛需生產工具,人流量很大,這給 Otter 帶來不少路人緣。
另一方面,AI 時代大家比較關注隱私問題,之前 WPS 未經允許喂給大模型用戶信息的烏龍不用多說,Otter 的數據雖然也在云端,但它是受保護的,類似 Dropbox 或 Gmail,未經公司授權的任何人都無法訪問會議數據。Otter 也曾公開確認,公司不會用客戶的數據來訓練 AI,它允許用戶選擇貢獻錄音,但不強制要求。
03
簡單同樣可以被用戶喜歡
遺憾的是,這款打工人神器僅支持英語(美 / 英)的轉錄,并不支持中文,這也是用戶篩選出來的為數不多的 Otter 缺陷。
不過換個樂觀的角度,沒有中文版的 Otter,恰恰避開了最為水深火熱的中國軟件市場,畢竟后者有著全球最復雜的市場需求體系。Otter 既避免了和釘釘、飛書這類辦公巨無霸的正面對抗,也免于在進行本土化改造的過程中被集成招安。
由此聯想到前段時間看過的一個觀點,中國軟件為什么難?問題不僅僅出在供給和需求上,還有市場環境的差異。
國內軟件的供需遠沒有達到飽和的程度,規模是巨大的,但產品和需求并不算先進和優質,包括企業主認知、購買力等等,這就形成一個龐大但很難說是健康的產業。
軟件投資很復雜,過去總是和先進產品做對標,靠想象力來估值,不過這個產業需要從下到上由表及里,從基礎學科到基礎設施、基礎技術的升級,就決定了它是個極為漫長的收獲周期。
像 Otter 這類產品,放在國內,他們簡約功能的設計其實看起來比較粗制濫造的,但放在整個行業里,的確是靠前的創新者,國內同樣不乏大量高質量的軟件人才,但缺乏具備顛覆式創新的產品。他們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出在低盈利的狀態,在承接開源紅利的基礎上,比起去開發一塊無人區,更容易賺到錢的方式是模仿和直接對標。
對于 AI 同樣如此,不同的企業開發出相同的產品,秀肌肉之外,這其實就是一種資源浪費,也是創新能力貧瘠的一個表現。而作為使用者,越來越能夠體會到,一個功能不斷增新的產品,在體驗感上不一定會有多大的提升,創造了一個新的需求時,還要主動說服用戶去接受,這就不是一個用戶導向的研發思路。
回到 Otter,一款簡約、簡潔,甚至可以說是簡單的軟件,在市場上也有很多類似的競品,比如 MeetGeek、Speak AI,后者同樣是會議轉錄工具。不過他們的功能差異也很明顯,Otter 有著更準確的轉錄效果和清晰的用戶界面,MeetGeek 支持更多的語言甚至流行術語,Speak AI 的會議記錄更加專業,還能夠生成分析視圖。
也許正因如此,Otter 目前依然處在穩步增長的狀態。
相關推薦
- 12-17 騰訊會議最新資訊
- 12-16 加入騰訊會議,開啟高效溝通的全新旅程!
- 12-13 解鎖安全高效協作 - 探索Teams的數字防護盾
- 12-12 Microsoft Teams:賦能遠程協作的幾大亮點功能
- 12-10 【協作新風尚】微軟Teams:數字化工作空間的新亮點
- 12-09 未來辦公新篇章:微軟Teams
- 12-06 Webex實時翻譯功能怎樣?
- 12-05 WebEx在金融服務行業有哪些應用案例?
- 12-04 Webex支持哪些特殊增強功能?
- 12-03 WebEx功能百科
- 本月熱門
- 最近發表